前天我在中国电影资料馆江南分馆看了一场特别的电影股票金融配资。
1985年的老电影《美食家》。
作为一名怀旧影视爱好者,笔者曾苦寻这部电影的完整版多年。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部电影不仅没有得到修复,而且网上仅有56分钟的片段。
关于这部电影删减的缘由也是众说纷纭,甚至有传言说该片因题材问题被封存多年。
此前这部电影的修复版只在一些影展上放过,如今终于回到了它的故乡苏州放映。
因此笔者专程大老远赶过去,只为解开这部电影完整版的全貌。
顾名思义,这是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电影。
《美食家》这部电影改编自陆文夫的小说,原著在八十年代影响力很大。
影片的导演兼编剧徐昌霖,编剧过另一部展现苏州美食文化的电影《小小得月楼》。
后者同样是八十年代的现象级电影。
20世纪80年代初,电影《 小小得月楼 》一经推出便获得不俗反响。
该片的编剧徐昌霖趁热打铁,想在美食喜剧方面再创佳绩。
时逢陆文夫的小说《美食家》发表,社会反响较大,题材也与《小小得月楼》相似,均是餐饮故事。于是,徐昌霖又将《美食家》改编成电影剧本,在上影厂支持下投拍。
这两部电影已经成为苏州美食电影的经典之作,得月楼自不必提,苏州美食的地标建筑。
而《美食家》中则展现了更多地道的苏州美食,朱鸿兴的头汤面、鲃肺汤、陆稿荐的酱肉,马咏斋的野味,五芳斋的小排骨,采芝斋的虾籽鲞鱼,玄妙观的油汆臭豆腐干……确实是让人垂涎欲滴。
这部改编自陆文夫同名小说的作品,以“吃”为切口,将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交织,既是一部充满烟火气的美食史诗,更是一则关于文化断裂与重建的寓言。
影片通过两位主角——饕餮之徒朱自冶与革命干部高小庭的纠葛,揭示了公私合营后社会变革中的荒诞与反思,将中国社会从解放前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剧烈变迁,浓缩在松鹤楼饭庄的灶火明灭间。
电影是以倒叙+插叙的形式来讲述,美食家指的是由老演员夏天饰演的主人公朱自冶。
他是旧社会的一名资本家,最大的人生追求就是为了吃。
老朱虽然游手好闲但品行不算卑劣,不好女色,不喜穿戴,唯独好美食,饕餮成精,一日三餐必要美食佳肴,哪里有名吃名菜决不放过,不但把家产全吃进肚子里,连婚姻也是因“吃”而结。
他以“吃”为业,无所用心,醉生梦死,然而经过历史风浪推逐,他这个寄生虫居然因会“吃”而成了“美食家”。
另一位主角叫高小庭,根正苗红的转业干部,松鹤楼饭庄经理。
他是朱自冶的远亲,小时候为朱跑腿买小吃,后来参加了革命,被分派接管苏州饮食业。他大胆改革,为让劳动群众也能进馆子,取消了价格昂贵的名菜,而搞大众菜,差点扼杀了苏州烹调遗产。
改革开放以后,他为恢复被自己消灭殆尽的苏州名菜,不得不请一直看不惯的朱自冶来大谈吃经。
目前的修复版是102分钟,但从影片的故事剪辑来看,很多情节仍旧有不连贯或是转折突兀的地方,结尾也很仓促,推测是电影拍摄完成后就做过一次修改。
影片以苏州美食为切口,在朱自冶清晨追赶头汤面的镜头里拉开序幕。
编导将小说的顺时序叙述改为两个时空立体交叉结构,这种结构不仅压缩了时代跨度,更形成辛辣反讽。
七十年代末,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思想解放,百废俱兴。
苏州城松鹤楼饭庄经理高小庭意欲恢复曾由他一手破坏了苏州传统名菜,但苦于授艺乏人,便发动群众献计献策、推荐能人。
能说会道的青年职工包坤年提出请朱自治来讲课。提起朱自冶,高经理不禁回忆起许多往事。他本与朱自冶远房沾亲。
这个朱自冶的确有些怪,他不讲穿戴,不爱女色,唯独讲究吃。解放前便在苏州吃馆子,一日三顿,算起来整整有40年的“吃龄”了。为了吃,他可以天不亮起来赶头汤面,为了吃可以娶官僚的弃妇,为了吃也可以和晚年才结婚的老婆吵架闹离婚。
高小庭童年时代曾在朱自冶家住过,也为朱自冶买过小吃。这样一个无一技之长的酒囊饭袋,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好吃成精”的馋痨坯,高小庭一贯藐视他,憎恨他,反对他。
想不到他在人们心中还有这种声誉,这使高小庭大为惊讶。他想: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也许这十几年来朱自冶有了变化?不能总用老眼光看人。
于是,高小庭抛弃个人成见,决定请朱自冶讲课。
谁知,朱自冶的两次讲课轰动了全城,到处请他作报告、传授经验。
朱自冶也似乎掂出了自己的斤两,打算联合包坤年及一帮食客们积极筹划成立烹饪协会。
朱自冶的老婆孔碧霞,先前是个政客的姨太太,后被遗弃。数十年的流浪生涯,使她练就出一手绝高的烹饪技艺。
朱自冶为争得烹饪协会主席的头街,特意让孔碧霞准备了一席丰盛的佳肴,邀请了在饮食行业中有影响的人物出席,高小庭夫妇当然也在被邀之列。
一生中以吃为目的的朱自冶,这次可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了。这桌色、味俱佳的盛宴不仅使高小庭夫妇叹为观止,连那些号称对吃颇有研究的食客们也瞠目结舌。
宴席上,大家一致赞捧朱自冶为\"美食家\",推崇他为当然的协会主席。“好吃”也居然能称其为“家”,高小庭认为实在不可理解。
这席盛宴的用心,终被高小庭看透。他中途退席,一人漫步在街上,认真地进行着反思。
他想,世界上的事情不能总是会做的不如会说的,会烧的不如会吃的。他仍坚持自己对“美食家”的看法,不请这个酒囊饭袋做指导,决定请孔碧霞做饭庄的烹饪顾问。
电影的故事到此戛然而止,没有交代朱自冶和高小庭各自的前途命运。
整部电影以“吃”为主题,主角朱自冶爱吃、会吃更懂吃,他的人生贯穿民国到解放后再到改革开放,一生与美食结缘,甚至连婚姻都是因美食而与另一半走在一起。
老朱总说:我这辈子,没别的爱好,就为这口好吃的活着。
影片摒弃了传统革命叙事的线性逻辑,采用“反角正演、主角侧写”的双线结构。
朱自冶(夏天 饰)作为“反面主角”,其一生以“吃”为信仰:从清晨头汤面的执念,到宴席上对番茄虾仁的极致讲究,他活成了一部流动的苏州饮食史。导演通过闪回插叙,展现其从资本家到“美食家”的荒诞蜕变,看似讽刺实则暗含对文化传承的隐喻。
高小庭(王诗槐饰)作为正面角色,解放后,高小庭把老朱视为需要改造的资本家,他自诩为根正苗红的革命干部,却因教条主义陷入困境:他摧毁传统名菜以迎合大众,却在十年后被迫请“仇敌”朱自冶授课。
两人从对立到和解的过程,映射了改革初期对历史错误的艰难纠偏。
原著本身是带有一定的伤痕反思色彩,小说选择的历史节点,也即剧情发生的具体“时刻”,主要是1948年、1949年、1954年、1960年和1968年。有一定阅历的国人都知道,那都是许多理论的草创期或者混乱期。
这样的选择,为影片主题的挖掘、展示与营造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与可能,更关键的是,这些桥段设计揭示了人物所处的特殊年代的荒诞性。
高小庭以“革命”之名取消名菜,将饮食简化为政治工具,导致松鹤楼失去灵魂。这一情节暗讽了计划经济时代对文化多样性的压制,同时折射出教条主义的荒诞丑态。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美食家》中的很多荒诞滑稽的情节,背后都是严肃的悲剧内核。比如片中包坤年(卢青饰)等角色的见风使舵、孔碧霞的婚姻闹剧,以轻喜剧形式包裹着文化断代的沉重命题。
尤其值得称赞的是,86版《西游记》中的“金圣娘娘”詹萍萍将女主角孔碧霞的庸俗与才情演绎得层次分明,成为全片最富张力的角色,也是我个人整部电影最喜欢的角色。
电影跳出了当时流行的伤痕反思题材的悲情叙事,反而改以轻喜剧的口吻来审视历史伤痕,这种叙事手法跳出了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让观众在笑声中咀嚼历史的苦涩。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电影的结尾设计,很有些小说式的戛然而止,高小庭到最后依旧看不上老朱,仍旧质疑“会做的不如会吃的,会干的不如会吹的”,可他却没有看到自身因教条主义犯下的错误,很有讽刺意味。
除此之外,作为一部地道的苏州电影,影片最大的看点便是用镜头记录下了八十年代的老苏州的风土人情和景观景色。
编导以苏州园林的框景、评弹的声韵、评话的节奏,构建出江南文化的美学空间。朱自冶游走于园林与街巷的镜头,观前街、太监弄、松鹤楼、沧浪亭、盘门、瑞光塔……宛如一幅动态的“姑苏老城风情画”,美食与美景成为这部电影的一大魅力所在。
稍微遗憾的是,这部电影没有像《小小得月楼》一样,在修复的时候没有保留苏州话版本,让影片的地域特色打了一些折扣。
不过,作为一部八十年代的老电影,《美食家》的突破性在于,朱自冶的“吃货精神”与高小庭的“改革魄力”形成镜像,编导有意打破了伤痕文学的严肃悲情风格,转而以滑稽喜剧消解历史伤痛,将反思转向更深层的文化基因。
当今天的观众为《舌尖上的中国》感动时,或许更应重温这部1985年的老电影——它不仅记录了松鼠鳜鱼与响油鳝糊的色香,更铭刻了一个民族在阵痛中寻找文化根脉的历程。
所谓:食色性也。
对食物的狂热和追求,让困难重重的生活,有了盼头。
正如电影结尾那道未尽的宴席,历史的余味,永远值得细细咀嚼。
PS:本片目前只有一部画质感人的古早版本片源,且只有56分钟,期待修复版能够早日被更多的观众看到。
泰禾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